關註

近日,世界最大獨立集裝箱船東公司塞斯潘Seaspan母公司Atlas Corporation(簡稱Atlas)的多傢主要股東聯合日本海洋網聯船務(簡稱ONE)欲收購Atlas的所有流通股。如果本次交易最終成功,Altas可能會最終被私有化,同時從股票交易所退市。

一個自然而然的疑問是,ONE為什麼對這筆交易感興趣?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tlas Corp於8月4日發佈公告稱,其董事會已收到一份不具約束力的私有化提案。

具體而言,Atlas披露收到瞭來自於一個名為Poseidon Acquisition Corporation(PAC)的機構的主動報價。而PAC是一傢由Fairfax Financial Holdings、Washington傢族和Atlas董事長David Sokol共同創建的新投資機構。這些單位和個人總共持有Atlas超過50%的已發行普通股,實際上另據報道,它們實際上“控制”著Atlas超過三分之二的普通股。

另據消息稱,目前的日本最大世界第七大集運企業ONE也加入瞭上述聯合體參與競購。

他們提議以每股普通股14.45美元現金收購所有尚未擁有或控制的股票。

PAC已要求Atlas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來審查收購要約,並就最終出售條款進行談判。如果最終沒有達成協議,PAC的各方表示,他們將繼續致力於Atlas,無意處置目前持有的股份。

如果本次交易最終成功,Altas可能會最終被私有化,同時從股票交易所退市。

如上文所述,其實Fairfax、Washington傢族和David Sokol本已經是Atlas的大股東,他們私有化Atlas很好理解,那麼為什麼ONE也要參與進來“購買”這傢擁有世界最大獨立集裝箱船東公司的集團是為什麼呢?

ONE為日本三大航運企業合並旗下集裝箱航運業務而來。2016年10月31日,日本郵船NYK、商船三井MOL及川崎汽船K Line三傢航運公司首次聲明“合並集裝箱運輸業務”並於當日簽署相關協議宣佈將成立ONE,後該公司經過相關反壟斷部門審查後於2018年4月1日正式運營。

Alphaliner數據顯示,目前該公司已經成為世界第7大集運公司,該公司旗下控制運營著202艘船舶,總計運力約為150萬TEU,自有船舶90艘總計運力約79萬TEU,租用船舶112艘,總計運力約72萬TEU。

圖片來源:信德海事

Atlas旗下擁有兩傢全資子公司Seaspan以及APR Energy,後者是一傢專業的電力解決方案公司。

目前Seaspan掌握著一支由131艘集裝箱船舶組成的船隊,總計運力達到177萬TEU,為世界最大獨立集裝箱船船東公司。除此之外,該公司目前還有67艘集裝箱船的新造船訂單(不包括備選訂單),訂單總計運力達到80萬TEU。

獨立集裝箱船船東公司在業內也被稱為Tonnage provider(噸位提供者、運力提供者),亦即自己不經營實際的航線業務隻為承運人公司提供船舶運力的公司。

根據Alphaliner為信德海事網提供的數據顯示,按運力計算,包括現有船舶以及訂單船舶在內,實際上ONE已經超過瞭中遠海運集運成為Seaspan的第一大客戶(已經租用23艘船舶,另外訂單上還有16艘船舶,總計運力達到約36萬TEU),從某種程度上來講,ONE如同上述Fairfax、Washington傢族和David Sokol一樣,已經是Seaspan的利益攸關者。

圖片來源:信德海事

除瞭ONE之外,ZIM(25船,主要為訂單)、中遠海運(29船)、陽明海運(15船)、MSC(10船)、達飛輪船、赫伯羅特(14船)、馬士基(20船)也都是Seaspan的重要合作夥伴。

此外,總所周知的集運市場的歷史性行情,ONE近年來也是賺得盆滿缽滿,今年4月至6月該公司凈利潤就達到近55億美元,同比增長115%。

更早之前的今年3月23日,ONE還發佈瞭到2030年的最新戰略,其中包括對船舶等200億美元的投資。200億美元的投資將主要包含購買訂造船舶運力、集裝箱、港口以及投資新技術等。

船隊投資方面,ONE計劃從今年到2030年之間每年增加150,000TEU的新造船運力,通過替換一部分現有船舶來滿足需求和脫碳目標的同時實現船隊規模的適度增長。

該公司在最新戰略計劃中表示:“ONE將致力於班輪業務,計劃到2030年投資至少200億美元,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一流的供應鏈,並實現ONE的脫碳目標。”

關於新造船的獲取方式,當時ONE首席執行官Jeremy Nixon就曾表示,我們將采用靈活的策略,亦即部分可以通過融資租賃以及長期租用的方式來獲取,當然瞭另外一部分將通過公司自己出錢建造的方式來獲得。“至於具體的比例,這方面我們也非常的靈活,現在不做具體的打算。”

顯然,投資Atlas對於ONE來講是一個既滿足瞭自己投資需求,又符合未來戰略規劃的一石二鳥重要決策。

本篇文章來源於“信德海事”,作者信德海事網專欄